索引号:16135575W/2023-04252 | 发布机构:区发展和改革局 |
发布日期:2023-02-24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转载自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陕西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12日在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22年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计划执行情况
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和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狠抓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加力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落细,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态势,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2772.68亿元、增长4.3%。
(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7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7%,省级重点项目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和1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城镇新增就业42.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困难人员就业3.52万人。出口总额增长17.8%。
(三)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投资增长8.7%,5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34.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7.4%。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37.6%和19.1%。
二、2022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靠前指挥抓调度稳增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主持召开高质量项目推进会、省委工作会议、稳增长工作视频会、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等,系统布局全省稳增长工作。成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经济稳增长工作专班,坚持按周调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增收等工作,围绕投资、工业、消费等领域短板弱项,梳理印发经济运行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压实各市(区)各部门稳增长责任。坚持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在落实落细一季度经济稳增长工作意见和支持西安市加快经济恢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出台我省稳经济39条政策措施和22条接续措施。建立全省稳增长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对各市(区)和有关部门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情况持续进行督导,推动各项政策精准惠及市场主体。新增退税减税降费105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684亿元。引导发放创业贷款53.7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4.41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和省属企业累计减免房租6.69亿元。
二是全力以赴保运行稳生产。狠抓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实施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建立省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落实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专项研究集成电路、氢能、重卡、光伏、航空等重点产业链建设,认定“链主”企业74户,支持192个重点产业链项目。集中资源支持工业增加值贡献率高的重点行业提升产量,争取2.2万箱卷烟生产指标,三星二期增资扩产等272个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932亿元。充分发挥能源工业“压舱石”作用,开工建设可可盖等煤矿,完成新增产能3010万吨/年煤矿现场核查,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原煤产量7.46亿吨,建成西郊变等一批330千伏重点项目,外送电量600亿千瓦时,安康、延安志丹储气调峰项目建成试运行,陕煤榆林化学180万吨/年乙二醇等项目建成试生产,3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三是持之不懈扩投资促消费。落实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实施方案,成立省级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提振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若干措施,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活动,调研部署推动机场、铁路、水利、电力、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评价,支持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的省级预算内资金超过3亿元,全省90个项目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抢抓国家稳投资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66.6亿元,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发行专项债券954亿元,支出进度94.8%;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149.1亿元,54个投放项目全部按期开工;130个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已签约151.9亿元。突出汽车、家电、家具等重点,开展“秦乐购”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培育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发放电子消费券,组织实施汽车分期补贴,重点领域消费稳步释放。
四是用心用力抓创新激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功效日益凸显,总窗口基金规模107亿元,路演项目融资达27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82家,创新促进中心实现市(区)全覆盖。全省75所高校院所全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996位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参与职称评审,37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相关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走深走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42%,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碑林环大学国家硬科技创新街区启动建设,西工大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首批建设试点,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印发实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相互赋能。
五是坚定不移推改革扩开放。出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意见、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出让“标准地”174宗1.72万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实有市场主体数量突破500万户、居全国第12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启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组建陕西轨道交通集团。持续抓好200家外经贸企业“一企一策”联系服务,帮助陕汽、隆基等重点企业协调解决货物边境口岸通关问题。运用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精准招商,成功举办丝博会、农高会、陕西—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合作交流会等活动。推动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全面落地,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散货铁路集拼业务,成功开行跨里海、黑海班列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互联互通班列,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共开行4639列、增长20.8%。
六是统筹兼顾抓城乡促协调。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百日提升”和“百日督帮”行动,精准帮扶监测对象6.84万户20.93万人。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万亩,粮食总产增长2.16%,完成260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加快构建9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建成9个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加快创建第一批39个省级示范园,进入全国榜单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3个,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羊乳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85%。细化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印发“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安排县域专项资金,加快壮大首位产业,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制定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实施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打造都市圈7个功能组团,出台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支持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完成“三区三线”制定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七是尽力而为办实事惠民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重点任务、岗位拓展、政策落实三张清单,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就业服务行动,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1.9%,在重点工程项目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落细落实“十四五”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6.5%。制定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研究提出“一老一小”解决方案,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65%,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51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千县工程”,集中采购药品及耗材平均降价超过50%,编制黄帝陵、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电影《柳青》、纪实文学《国家至上》等9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数量居全国第二,成功举办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八是毫不放松保生态守底线。制定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组织小水电整治“回头看”,优化整合秦岭综合视频监管系统功能,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出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广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和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扎实推进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黄河流域65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比例达到92.3%,提升10.8个百分点。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两高”项目管理暂行目录,印发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实施火电项目“三改联动”,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投用,建成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西咸新区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积极化解重点市县隐性债务风险,“一楼一策”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不良贷款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和我省50条具体措施,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4.86%、28.57%。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天气,安全转移避险群众59.7万人次,实现洪涝灾害和森林防火两个“零伤亡”。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国际形势变化、新冠病毒蔓延、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GDP、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工业稳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民间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尚未遏制,青年群体就业仍存在困难,绿色低碳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系统谋划工作能力不足,破解难题办法不多。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2023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基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思路,综合考虑衔接国家指标、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我省发展承载能力等方面因素,提出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与之相匹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CPI涨幅3%左右。拟重点抓好11方面工作:
(一)坚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做,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坚持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工作机制,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结合陕西实际,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健全“一竿子插到底”的穿透式督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陕西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二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切实把准历史方位,抢占时代先机,培塑竞争优势。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强化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对标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强弱补短,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发力,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进一步理清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路举措,持续深化创新、改革、开放,研究制定激发市场主体活跃度的针对性政策,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最大限度整合各类要素、调动各方资源、撬动多方投入,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二)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提质增效。一是稳定重点行业企业生产运行。紧盯工业增加值贡献率高的重点行业和重点监测的150户重点企业,给予更多支持,鼓励开足马力生产。指导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扩大生产销售,对超产超销企业给予奖励。对新增产能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尽早试产投产,尽快释放产能。二是加快培育工业新增长点。一季度开工建设三星闪存芯片扩产、陕西电子集团8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等项目,推动比亚迪乘用车零部件扩产、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一期、G8.5代基板玻璃、G8.6代液晶面板扩产等项目年内建成达产,支持西安集成电路、宝鸡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性标杆。加快陕煤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利用二阶段、延长石油1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延长5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产业化示范、国家能源集团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实施。召开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建成5G基站8万个,开展能源、交通等领域产业数字化试点。加快构建装备领域军民一体化先进制造业体系。支持西安、汉中建设西汉蓉航空产业带。三是提升重点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各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深化上下游协作,提高重点企业在陕配套率,力争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取得新突破。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建设,推动输变电装备、钢铁深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产业链“卡脖子”补短板产业化应用“揭榜挂帅”,力争支持40项左右“卡脖子”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
(三)坚持狠抓项目建设,巩固投资向好态势。一是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好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按照一季度抓开工、二季度抓观摩、三季度抓推进、四季度论成效的思路,大抓高质量项目建设。安排2023年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43个,总投资2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40亿元,着力扩大“两链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等领域重点项目比重。强化高质量项目建设成效评价,深化开展重点项目观摩活动,重点遴选谋划建设模式新、在产业链上占据重要位置、能产生明显示范效应的好项目。运用好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实施图谱分析、动态跟踪。稳定项目前期费用投入,狠抓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50%以上。二是稳住重点领域投资。加快引汉济渭二期、东庄水利枢纽、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等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水利投资达到430亿元。建成通车京昆线蒲城至涝峪段等高速项目,推动机场三期和西延、西渝、西十及延榆鄂高铁等项目建设,力争综合交通投资达到800亿元。开展“千企百亿”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扩量工程”,力争工业投资达到6300亿元。研究出台稳定房地产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遏制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态势。三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推进市县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组织民营企业进地市活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补短板项目建设和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支持高质量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REITs。常态化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项目清单,促进重点项目、企业与金融机构有效对接。
(四)坚持挖潜扩容并重,力促消费加快恢复。一是着力激发消费活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促消费三年行动方案,常态化开展“秦乐购”系列促销活动。组织发放消费券,扩大家电、家居和餐饮等重点领域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开展省内外陕西美食推广系列活动,打造陕菜品牌龙头企业。用足用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减免景区门票等政策,强化“三秦四季”“坐着火车游陕西”等宣传营销,加快实施一批文化旅游标杆性项目。二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鼓励发展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广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扩大网商数量规模,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三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成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支持西安、榆林等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县级物流共同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加快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落实限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强化限上企业“一对一”包联,完善培育纳统工作评价标准,确保全年净增限额以上企业1000家以上。
(五)坚持抓好稳产提质,保障能源粮食安全。一是加强能源稳产保供。强化能源工业支撑力,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争取海则滩等4处煤矿开工建设,推动芦村一号等9处煤矿建成投运,正常生产和联合试运转煤矿净增产能4500万吨以上,确保煤炭增产1000万吨、力争2000万吨。建成延长富县、陕煤黄陵等498万千瓦煤电项目,推动750千伏西安东变、330千伏榆林南变等项目开工,力争发电量达到2900亿千瓦时,火电、电网项目投资400亿元左右。提升油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加快西气东输三线中段项目陕西段工程进度,力争原油产量达到2580万吨,天然气产量310亿方。推动3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力争新能源投资600亿元、新增新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建立市场化煤价和电价挂钩联动长效机制,确保煤炭保供合同履约,加强储气调峰项目建设,做好高峰用气保障。二是夯实粮食稳产基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加快推动田长制方案实施,制定耕地进出平衡实施细则,新建高标准农田230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总产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9条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支持延安建设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增长动能。一是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完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一批秦创原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出台秦创原建设考核办法,支持总窗口与各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共享科技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持续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支持企业建立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确保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长10%以上。二是深入推进“三项改革”。落实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推动设立横向结余经费“资金池”、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学位,加快培育一批科技经纪人、技术转移人才,推行“赛马制”“院士专家领衔制”等新型组织方式,努力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举办高校院所专项路演20场、路演项目100个,采取“以演代评”方式对路演项目给予支持,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取得更大成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家。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将相关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管理。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旱区农业、能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加快布局陕西实验室,持续创建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大“双一流”建设院校支持力度,支持西安交大等高校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潜力活力。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促进市场制度规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要求相衔接。借鉴国家要素配置改革试点经验,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改革探索、先行先试。扎实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在各市(区)经开区、高新区、县域工业集中区等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行动,推动农业、水利等领域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召开民营经济大会,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规范招投标活动,做好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工作。二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营商环境突破年,激发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完成数字政府云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运维体系等建设,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启动企业投资项目“可承诺事项+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聚焦建强用好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做大空港、做强陆港,重点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巩固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良好态势,拓展优化多元通道网络,统筹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推进中林、五矿、中远海等项目建设,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建设“一带一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面落实RCEP规则,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强化多元化开放平台支撑,办好丝博会、农高会等展会,推动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建设。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运用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国际招商,全年引进内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和10%左右。
(八)坚持城乡县域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聚焦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以西咸一体化、7个功能组团、城乡融合带动西安都市圈建设,筹备召开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三省联席会议,推动重点合作事项落实。谋划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支持各市以“飞地经济”“一区多园”等模式加强与西安的合作,促进关中创新资源、陕北能源资源和陕南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扎实推动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落实“一县一策”“一区一策”事项清单,支持市县采取托管联办等方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季度点评,力争新培育3-5个经济总量过200亿元的县(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弱项。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指导脱贫县(区)聚焦首位产业和三产融合示范园发展,谋实抓好苏陕协作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实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若干措施,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完善带农益农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延包、宅基地制度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改革试点。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力推进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创建2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九)坚持筑牢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入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制定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构建秦岭生物多样性、水、大气、土壤监测网络及预警体系。抓好矿业权退出和遗留问题处置,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力度。二是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狠抓黄河警示片反馈突出问题、涉水问题项目等整改。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深化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出台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办法,大力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和“无废城市”建设。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和优化能耗双控制度,拓展“三线一单”应用,扎实推进碳评价试点。开展零碳低碳技术攻关,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合成化学品等技术示范应用。推动西咸新区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启动省级节能低碳试点城镇、试点园区建设,督促引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4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
(十)坚持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增进百姓福祉。一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落实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就业政策,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加快发展就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和项目,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持续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确保紫阳、富平等4个公共实训基地建成投运。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指导各地编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评估。推动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规摸。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深入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好政府基本养老清单。建成延安革命文物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做好西安个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适时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补助标准,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机制,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十一)坚持守牢安全底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健全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实施好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相关药物、医疗设备和诊疗能力储备,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稳妥处置政府融资平台、大型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推进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加强信访积案化解,抓好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三是强化安全生产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织密织牢安全生产责任网络。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紧盯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市燃气、自建房、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