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 > 在线访谈
只此青绿万重山 林水先行看渭滨——访渭滨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建辉
发布日期: 2024- 05- 31 10: 44 信息来源: 渭滨区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渭滨区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区林业(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辉做客“在线访谈”栏目,就我区林业水利工作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交流。李局长,您好!

[嘉 宾]: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在线访谈”栏目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代表渭滨区林业(水利)局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帮助渭滨林业水利工作的广大群众、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网友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渭滨区退耕还林政策栽植的核桃已经营多年,经济效益不好,能否替换其他树种以增加农民收益?

[嘉宾]:渭滨区的核桃总面积约16911亩,依托退耕还林政策栽植较多。退耕还林政策始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等年度,那时因为退耕还林政策的特殊性,核桃的树种性质都设定成生态林而非经济林,生态林以水土涵养、保持生态平衡、提升生态效益为目标。就替换树种问题,我局经请示省、市林业局,目前政策是退耕还林的林种、树种一律不允许变动。

[主持人]:最近很多自媒体和游客在游玩时拍到很久未出现过的珍稀野生动物,这些濒危野生动物的频繁出现和生态环境有联系吗,我们渭滨区有没有发现过野生动物?

[嘉宾]:是的,近年来随着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各种项目的实施,以及秦岭生态环境整治的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正如你所说的,山里的小动物们也都活跃了起来,在我们渭滨区国有观音山林场范围内,就经常能发现麂子、猪獾等动物活跃踪迹,更甚至在今年初和去年,还迎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和金丝猴的光顾,这些都是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主持人]:最近有许多村民看着凤县人因为养殖林麝而走上了致富道路,也对养殖林麝产生了浓厚兴趣,请您谈谈渭滨区对林麝养殖都有哪些政策呢?

[嘉宾]:渭滨区地处关中西部平原,秦岭北麓,大部分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区域。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林麝养殖产业。目前我区林麝养殖企业2户,2023年底全区林麝存栏500余只,年实现经济收益700余万元。

今年以来,我区专门制订了《渭滨区鼓励支持林麝产业发展壮大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要实行村企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群众参与、合作运行”的思路,“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行村企、户企、企企“共建、共管、共享”经营方式,产业薄弱村以合作社的方式作为股金投入,同时可采用帮扶托管的方式帮助建设标准化林麝养殖园区,指导管理运行,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指导农户发展种植桑树、构树等林麝养殖饲料树,帮助群众多渠道增收。

在养殖模式优化方面,借鉴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兄弟县区成功经验,探索林麝养殖“七种”模式。一是“自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且有能力的群众,鼓励群众自行养殖。二是“代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有资金但无养殖场地的群众,将购买的林麝交由企业、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代养,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寄养”模式:养殖企业购买林麝,交由群众养殖,企业给予群众寄养费。四是“合养”模式:对有养殖意愿但还贷和技术能力较弱的群众,采取与亲朋好友合贷合养的模式养殖林麝。五是“饲草”模式:对无养殖意愿的脱贫户,鼓励种植饲草或采摘野生饲草进行出售实现增收。六是“务工”模式:对没有养殖意愿但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鼓励其参与林麝养殖务工。七是“共享麝区”模式:通过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跨区域抱团发展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们财政将拿出1000万元对全区参与林麝繁育养殖的企业(包括注册地在渭滨区的招商引资养殖企业、研发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个体养殖户、科研单位等进行奖励补贴。管理上,我们将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林麝从种源调运、疫源疫病防治、专用标识及建档、饲草检验、兽药医治、日常监管查验、繁殖登记死亡销号、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利用等等环节的规范养殖单位,保障企业和个人在依法守法的情况下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主持人]:清姜河获评全国第二届最美家乡河,荣膺省级幸福河湖,近年来河湖长制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嘉宾]:由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凤凰卫视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寻找“寻找最美家乡河”评选活动,全国共43条河流参评,经过初评、终评,我区清姜河成为陕西唯一入围的河流。2023年3月,渭滨区区长、清姜河河长吴昱昕代表陕西赴重庆卫视演播大厅捧回奖牌。

近年来,渭滨区围绕“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总目标,在清姜河水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对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沿清姜河两岸宽50米、长20公里实施硬隔离,对旅游景点、农家乐、宗教场所、交通工程等各类建筑,动真碰硬抓整改,累计拆除违建4.3万平方米,覆土植绿4.2万平方米。沿212省道安装隔离网5700余米,实现了水源保护区全封闭,确保了水源地生态良好。与此同时,渭滨区以生态文明工程辅助精神文明提升,抓好河道美化建设,打造怡人的水环境水景观。投资3000万元,实施清姜河上游212省道27公里文化打造、绿化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改造项目,将流域自然景观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建成炎帝广场、秦岭十八弯、铁路护坡改造等节点工程,打造了以212省道为轴心、清姜河水系为依托的特色文化生态长廊。累计投资4000万元,沿清姜河两岸建成九龙山公园、长岭怡馨园等8个坡地生态公园,形成贯通东西的18公里南山绿色长廊。实施河堤坡面造景绿化1.3万平方米,建成生态湿地1.9万平方米,修建清姜河入渭口橡胶坝,拦蓄形成8.3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建成清姜河亲水平台10余处,栽植乔灌木等绿植20余万株,铺设绿地5.8万平方米,拓展市民群众休闲、游憩空间,提升清姜河环境品位。

从2017年起,我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全区共设立区级总河长2名、副总河长2名、区级河长8名、镇级河长31名、村级河长77名,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河长”。在完善河(湖)长制各项制度的同时,渭滨区紧紧抓住河(湖)长制这个“牛鼻子”,发挥区级河(湖)长在履职尽责上的“头雁效应”,主动巡河问效,有力推进了各项措施制度落实到位。特别是从2021年起,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责任制考核,定期召开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工作联席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清姜河管护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形成以河长办牵头,各镇街、区河长制成员单位联动的河湖“四乱”问题解决新机制。

[主持人]:农村安全饮水是关系重大,请李局长为我们讲解一下我区农村饮水水费收取及管理使用情况。

[嘉宾]:农村安全饮水的水费收取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一般会考虑供水成本、村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收费方式按户收取固定费用、按用水量收费等。

水费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运行维护,用于供水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包括水泵、管道等设备的维护。二是水质检测和处理,支付水质检测费用,以及保障水处理过程的开支。三是人员工资,供水管理人员的薪酬支出。四是能源费用,如电费等。五是管网改造和升级,积累资金用于老旧管网的更新和完善。六是应急保障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所需的费用储备。七是其他合理支出,如办公费用等与供水管理相关的必要开支。

[主持人]:近期,路过清姜河入渭口,原来的姜炎广场处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公园好像已经建成了,请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

[嘉宾]:你说的姜炎广场,在去年7月份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地方,与宝鸡文明城市的形象不符。按照市区两级安排,由区林业(水利)局牵头,在这里实施了清姜河入渭口绿化改造提升项目,项目以打造郊野生态公园为主要风格,以展示清姜河文化为主题,经过建设,目前公园已完成了建设任务,我们为其取名为“姜水园”。园内有错落有致的疏林草地6处,各类乔灌木21类1100余株,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布局,花坛内、草坪上点缀有造型小叶女贞、油松等。铺装彩色路面5955平方米,绘制的3D地画“清姜河流域图”,首开宝鸡先河,现代风格的异形廊架位于园区中心,其下的梅花坐椅造型独特。白玉雕砌的“姜水之歌”文化景墙及11个河流故事讲述,充分诠释了清姜河作为全国最美家乡河的河流之美、历史沧桑与文化灵魂所在。配套的喷灌系统,确保了园内绿植能得到及时全面的灌溉,也节约了水资源。安装的草坪灯、庭院灯既亮化了城市,也满足了游人傍晚及夜间游玩需要。根据功能需要,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体育健身器材,智能公共卫生间,配套了水源供给、供电等系统,配备了量身定做的垃圾箱、座椅等。项目的完工,为周边及过往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也美化了周边区域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李局长做客在线访谈,感谢网民的热情参与,我们下期再见。

[嘉宾]: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