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发病3~4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我国北方省份发病高峰为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一、得了流感有哪些症状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
二、流感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未发病)是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怎样预防流感
1、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在流感流行季节,任何时间接种都能有效预防。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人员聚集场所加强通风、消毒
开窗通风是人员聚集场所预防流感的重要方法。人员聚集场所(如学校)在人员离开后应做好消毒工作。
3、感染后及时就医,居家休息
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居家休息。学生中有流感患者出现后,应立即居家隔离患者,并做好本班防控工作,避免传染其他学生。
4、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学校呼吸道传染病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多变,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人群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学校被学生聚集接触机会多,青少年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机率也会有所增加。提醒各学校注意预防肺结核、流感、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发病。
应该如何预防呢?
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性场所要做好学生晨检、通风、消毒等工作,并广泛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疑病人并进行隔离治疗,发现聚集性疫情苗头时,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报告。
个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勤洗手。进餐、如厕、接触钱币等情况下都要洗手;用流动的清水,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2.多喝水,饮食合理,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水和维生素的摄入。
3.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搞好个人卫生,勤晒被褥、勤换洗衣服。
5.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不吸烟、少饮酒,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免疫力。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但雾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防止污染空气。
7.尽量减少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
8.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腮等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