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今日渭滨
五优赋能 挺起西部强区“脊梁”——渭滨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 2025-08-25 信息来源: 渭滨区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坐标上,渭滨区2024年以一组硬核数据刻下转型足迹:地区生产总值是2020年的1.09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三次产业比优化到1:47.7:51.3。1621个重点项目如钢钉嵌入“发展版图”,老工业基地淬炼出崭新钢骨。

“十四五”全面开启以来,渭滨区紧扣党建优、发展优、环境优、民生优、治理优“五优”战略主轴,以“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打响“八场硬仗”,攻坚“十项重点任务”,这座老工业基地在破立嬗变中逐渐成长为西部现代化强区。

如今的渭滨区,工业脊梁向新而强——传感器产业园擎起“西部之都”,数字经济裂变110亿元产值,传统制造与新兴智造共振轰鸣;城市肌体有机更新——334个老旧小区焕新颜;民生温度与绿色浓度交融——86.8亿元民生投入织就幸福网,发展高度与生态厚度协同共进。

五载勠力攻坚,渭滨西部强区的脊梁已挺起。全区同心共进,高质量发展长卷正徐徐展开新篇!

传统工业“内核升级”

作为渭滨区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在“十四五”期间积极响应全区产业升级号召,全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22年底,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陕西秦川高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是陕西省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日,笔者在陕西秦川高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看到,机械臂正为RV减速器植入“中国芯”。“额定寿命突破1万小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陕西省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这里诞生的关节减速器,为国产工业机器人装上“渭滨关节”。“目前,我公司已成为国内规格最全、系列最多的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制造商。”陕西秦川高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贺民安说。

渭滨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底蕴深厚,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推动传统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区聚力实施工业企业装备智能升级、生产技术改造、产品换代更新、产业链条延伸“四大工程”,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对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在政策的引导下,众多企业纷纷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宝石管业不断加大对井下大功率加热器等关键设备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技术改造让项目全面建成后实现年产值约9亿元,利税4000余万元,带动120多人就业。”该公司规划部主任王海博表示。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渭滨区聚焦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强链聚能,持续完善创新链条要素保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累计完成技改升级项目132个,新增产能96亿元。“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成功跻身全国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500强、位列全省第八,以占全市五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撑起西部制造高地。

如今,渭滨区拥有工业企业超13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4户,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9户、高新技术企业126户,产业发展根基愈发稳固。

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姜谭经开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是渭滨区围绕传感器产业发展打造的延链强链项目,建有11万平方米的多层电子厂房及技术研发等辅助设施,共建成16条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和10条光电子器件生产线,项目完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拉动产值超100亿元,完成税收5亿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成为近年来全省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优、市场竞争力最强的第三代半导体生产基地。据了解,这个项目是全市首个涵盖集成电路外延、设计、制造、封测及应用的全产业链项目,填补了宝鸡第三代半导体设计制造产业空白,可以帮助区域内传感器企业加速产品升级。

近年来,渭滨区持续推进形成“一核多点”数字经济大园区格局,将“小而散”的镇村工业集中区,关联度高的产业协作集聚区纳入经开区范围,经开区面积扩容至785公顷,发展空间净增78%。互联网产业园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入驻企业162户,园区总营收年均增长34.5%、税收贡献年均增长98.5%。西部呼叫产业园、数字智算中心建成投用,数字城市安全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区数字经济产值超过110亿元,并成功创建全市首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

此外,电子新材料产业园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园区内的企业在电子新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互联网产业园则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成为全区数字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园区内聚集了一批互联网科技企业,涵盖软件开发、电子商务、数字营销等多个领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这些新兴产业园的崛起,对渭滨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们不仅为全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还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的汇聚。据统计,该区建成渭滨区传感器(西安)科创中心,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点实验室6个、院士工作站6个,成立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支,2户企业入选省级中试基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高新技术企业91户,瞪羚企业2户。

文旅商体全链激活

夜幕降临,经二路商圈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恒太城的巨型LED屏幕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各大商场内,品牌店铺人头攒动,消费者尽情享受着购物的乐趣。文化里商业街区,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时尚元素相得益彰,特色小店、酒吧、餐厅等应有尽有,人们在这里品尝美食、休闲娱乐,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地处茵香河的茵香茂御酒店,作为市区唯一的高端园林式酒店,以其优雅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居体验。

近年来,渭滨区大力培育楼宇经济,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入市楼宇面积超百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031家,建成规模以上商务、商业楼宇51幢,盘活楼宇面积21.5万平方米,培育税收超亿元楼宇1栋。这些楼宇占全区0.04%的面积,却贡献了15.6%的税收。“我们通过打造专业楼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同时,楼宇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频繁,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渭滨区楼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亮介绍道。

楼宇经济的盘活,也让产城融合、经济街区得到了提升,促进文旅商体链条全面激活。近年来,渭滨区深度挖掘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自然风光,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欢购渭滨”等促消费活动500余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8%,获评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区,两次获得省政府“促进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激励表彰。

建成27公里的南山美丽乡村休闲带,绕城南串联石鼓油菜花海、晁峪上川村等景观节点19个,民宿博物馆等9个3A级以上景区;完成炎帝陵改陈布新、大散关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开放长岭、烽火等工业博物馆5座,“日兆山谷”等4个市级精品露营地点亮乡村游,石鼓文化城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六号工程”即将建成投运,全域皆是景、处处皆可游的渭滨文旅格局加速绘就。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渭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到2024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3.4%。

城市更新提质增韵

漫步在金陵新村片区,崭新的楼房外立面让人耳目一新,小区内绿树成荫,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久前,这里刚刚完成旧城改造项目,居民们喜笑颜开地搬进了“新家”。“以前,这里的房子又旧又破,道路狭窄,环境脏乱差。现在小区环境这么好,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家住金陵新村的王茂林高兴地说。

近年来,渭滨区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投资5.3亿元完成金陵新村、公交公司家属院等33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优化停车、绿化、照明、安防等基础设施,同步推动智慧物业管理建设。通过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除了旧城改造,渭滨区还积极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和民生建设。新修改造公厕75座,新增停车位8281个,建成57条市政道路的排水防涝设施。打通西六路等断头路13条,310国道改扩建及城市快速干线出入口涉及10万余平方米征迁任务圆满完成,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00余所,新增学位6000余个,新建提升卫生室、中医馆(阁)4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

在城市绿化美化方面,渭滨区加大投入,建设了20个城市公园和绿地。石鼓山公园、渭河生态公园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截至目前,全区绿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6.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6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6.62%,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

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12345“接诉即办”……渭滨区不断以治理强度彰显服务热度。“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协同联动机制,深化网格“四长制”城管治理模式,建成智慧城市治理服务平台,消除城市管理“无主地带”87处,打造市容整治示范街13条,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城市精细化管理连续四年摘得全市桂冠。

风正劲,帆已满。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这座承载青铜文明的工业强区,正以“五优城区”为舵,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目标,以淬火重生的钢铁意志,在西部现代化强区的壮阔航程中破浪前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