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渭滨区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渭滨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月平,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这一核心主题,解答群众关心的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与大家展开深入互动交流。
[嘉 宾]: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荣幸能通过“在线访谈”栏目与大家沟通交流。首先我谨代表渭滨区教育体育局,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对渭滨区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推动渭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主持人]:首先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这两个概念,让网友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嘉 宾]:好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其核心体现在“四个更”:一是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二是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三是教师队伍更强、四是人民群众更满意。目标是让每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真正实现“学有优教”。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则重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通过扩大资源供给、完善政策保障,让更多幼儿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普及”强调资源覆盖,确保每一位适龄幼儿有园可上;“普惠”着力减轻家庭负担,推动学前教育从“稀缺资源”转变为“普惠服务”。我们正努力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跨越。
[主持人]:感谢您的详细解读,那么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具体有哪些指标要求呢?
[嘉 宾]:这两项创建工作都有明确的督导评估指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涵盖教师、校舍、设备等7项指标,要求每校至少6项达标且其余项不低于标准的85%,校际差异系数小学不超过0.50,初中不超过0.45;二是政府保障程度,通过15项指标全面评估县级政府履职与政策落实成效,要求全部达标;三是教育质量,通过9项指标考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及学生发展水平,均需达标;四是社会认可度,调查对象涵盖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群体,内容涉及教育公平、资源共享与办学成效,认可度需达85%以上。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督导评估聚焦四个方面:一是普及普惠水平,要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二是政府保障,包括规划完善、投入到位、教师待遇保障等9个方面;三是保教质量保障,包括办园条件、班额、师资配备等5项要求;四是社会认可度,通过统一平台抽样调查,对象含家长、教职工等群体,抽查县的认可度需高于85%。
[主持人]: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推进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那么,当前渭滨区的教育发展现状如何?
[嘉 宾]:渭滨区作为宝鸡市的主城区,因地处渭河之滨而得名,行政区域总面积8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3万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学校110所,其中义务教育段学校27所(小学18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幼儿园76所(公办园22所,民办园54所)。
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以“建设教育名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数量质量并重,软件硬件并举”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办学水平,全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着力打造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生态。
近年来,渭滨区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家庭教育试验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国家级荣誉,以及陕西省“双高双普”区、陕西省教育强区、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等省级荣誉,这些成绩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持续奋进的动力。
[主持人]: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这两项创建工作中,渭滨区采取了哪些具体做法,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嘉 宾]:为扎实推进“两项创建”,我们围绕“强保障、夯基础、强师资、促公平、提质量、造氛围”六大方向,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具体可概括为“六个三”:(一)健全机制,强化发展保障。一是成立区级“双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教体主导、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二是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只增不减”要求,202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1亿元,争取各类资金超2亿元,建成海棠幼儿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三是建立区、部门、学校三级问题整改机制,通过专班推进、问题交办等方式及时破解教育难题。(二)优化供给,夯实办学基础。一是通过新建、改建、提升三类途径拓展教育资源,近三年累计投资6.96亿元,建成2所标准化学校、2所公办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4000余个;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专项债及企业捐赠用地68亩,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三是实施132项暑期改造项目,投入4600余万元提升设施设备与信息化水平,设立9所智慧教育平台实验校,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三)提升师资,激发队伍活力。一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近三年招聘教师329人,交流轮岗286人;二是实施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千余人、省市级教学能手500余名,设立7个省级工作坊,通过国培项目培训教师2700余人次;三是落实教师待遇保障,确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四)完善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一是配齐配强督学队伍,围绕“双减”、安全、师德等开展多形式督导;二是出台困境学生助学关爱方案,在10所学校设立辅助器具服务站,送教上门服务获《中国教师报》报道;三是健全资助制度,将“四类学生”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助尽助。(五)聚焦质量,推动内涵发展。一是强化思政教育阵地,打造“新德育+大思政”品牌,区领导深入一线讲评思政课;二是深化“渭”字系列教育品牌建设,家庭教育项目获省教育厅肯定,《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成立4个教育集团和39对联盟校,促进优质资源均衡流动。(六)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构建教育宣传矩阵,推出“身边的好学校”等专题报道,成效获央视等主流媒体关注;二是通过12345、“两案”办理等渠道问计于民,广泛宣传政策;三是推广典型经验,传播教育“好声音”,增强群众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主持人]: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当前渭滨区“两项创建”工作还面临哪些短板和不足呢?
[嘉 宾]:虽然我区在“两项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我区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与“优质均衡”“普及普惠”的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改进。
[主持人]:针对这些问题,渭滨区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嘉 宾]: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把“两项创建”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优布局、抓改革、扩投入、强保障”系统推进,重点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促均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重点向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和薄弱学校倾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环节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科学规划校点布局,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优化招生政策,严控学校规模和班额,缓解热点学校压力,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建强教师队伍提素质。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强化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推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健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实施精准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数字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是提升教育质量创品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深化“双减”工作,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聚焦课堂提质和教研转化。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培育“一校一品”,打造渭滨教育品牌。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局长的详细解答。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
[嘉 宾]:谢谢各位网友,谢谢主持人,也希望大家更多地关心和支持渭滨区教育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