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喜报】渭滨区一镇三村获评市级乡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
发布日期: 2024-01-30 信息来源: 区乡村振兴局
信息来源: 区乡村振兴局

近日,宝鸡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3年度市级乡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名单。高家镇获评乡村建设示范镇,高家镇上川村、神农镇太平庄村、石鼓镇李家槽村获评乡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渭滨区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板,集中力量创建乡村建设示范区。

一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深入镇村全面调研,制定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探索建立“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联动机制,先后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汇报会、推进会等,完成了上川、晁峪、新安、太平庄、竹园沟、大湾铺、李家槽、龙凤山和中岩山9个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标省市出台方案。组建乡村建设行动工作专班,细化各项具体建设任务,在深入学习省、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渭滨区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渭滨区乡村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同时,建立了全区乡村建设行动项目库,已征集项目100多个。探索关中新民居建设。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住房风貌,结合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和农房抗震改造等工作,借鉴学习新型农房建造方式,创新推进关中新民居改造。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推进乡村畅通工程。优化完善农村客运线路,实现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高标准建设27公里乡村旅游环线,建成投用7条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南山户外运动休闲带,改造提升石峪路,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构建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快递进村”,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推进交通运输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供水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石鼓镇集中供水及6个人饮工程管网改造,提升群众饮水安全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集中供气、一体排污等项目,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示范点创建为引领。坚持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标准,常态化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庭院创建、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持续推进国家和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镇、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3个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以物业化模式管农村,因村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推行农村物业化管理模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入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区。以生活垃圾治理抓提升,继续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村庄和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完善,运作模式合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农户参与率为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规范处理。

四是有效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义务教育有保障。狠抓控辍保学,各项教育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全区脱贫户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无因贫失学辍学现象,确保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各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23年全区共补助189名学生、56.25万元。基本医疗有保障。优化农村医疗、养老等服务,全区4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文化服务有保障。建立乡村振兴文化活动长效机制,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10+4”为抓手,大力培育渭滨新农民、渭滨新家庭、渭滨新乡村;广泛开展乡村大舞台、文化“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50%的行政村建成群众健身广场。

下一步,渭滨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中省市文件精神,充分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树标杆、作样板、创示范”为目标,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