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聚焦破解残疾人办事难题,从残疾人视角出发,通过简化程序、优化流程、细化服务和深化改革等举措,持续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探索残疾人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新模式,让更多残疾人群众感受到政务服务改革带来的“线上速度”与“手心温度”。截至目前,通过各种方式为残疾人提供“一件事”服务2600人次。
整合资源,“一件事”集成办理快一点。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将惠及残疾人的两项补贴发放、残疾人就业帮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等13个服务事项纳入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体系。积极与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协作,创新工作举措,多次召开残疾人服务“一件事”联办事项推进会议,建立完善残疾人服务“一件事”运行机制,明确材料受理、初审、业务流转、助残服务等办理工作流程,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联办机制。规范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服务场景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实行“多表合一”“一表申报”,制定服务指南和政策汇编等宣传材料,为提升残疾人体验感创造坚实的基础保障。截至目前,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921人次,到期换证人数408人次。
提面扩质,线上线下精准服务多一点。深化“大数据+铁脚板”双线工作模式,针对年龄大、身体不方便的群众,深化帮办代办和上门服务,最大程度提升办事效率。同时,做好线上、线下申请同步办理,办理时长由原来的40天压缩至15天,减少62%,高质量完成业务流转、初审及办理结果反馈等工作,实现“线下上门代办,线上一网通办”。截至目前,办理死亡及注销残疾人378人次,有效审核残疾人两项补贴467人次。
搭建平台,灵活就业服务质效高一点。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探索“实训+就业”服务模式,举办包括中式烹饪、民间手工艺品编织、抖音短视频直播应用、养老护理员技能等培训活动7期,受益240余人。举办6场残疾人就业专场系列招聘会,涉及105家企业,累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300余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参与活动。同时,为辖区内的3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进行了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增加家庭收入。不断优化完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工作,以辅助性就业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发、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已向精神、智力及肢体重度残疾人提供生产、包装等基本工作岗位30多个,并为22名农村困难残疾人争取公益性岗位就近就便就业。
多措并举,多维发力服务方式多一点。充分发挥专职委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帮办、代办、上门办等服务与村(社区)政策宣传工作融合开展,主动做好政策咨询、办事指导、帮办代办等延伸服务。今年以来,专职委员先后上门办证10余次,帮办代办残疾证40人次,帮助网上购买辅具726件。先后建立43个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站,配置辅助器具643件。同时,深入开展助听器评估适配活动,邀请听力评估机构专业人员对辖区内有助听器需求的持证听力残疾人,评估、适配、发放助听器200台。
下一步,渭滨区将继续稳步推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织密扎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网,坚持结果导向,切实为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渭滨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