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营商环境
“小监测”撬动“大服务”——渭滨区以微单元构建优化营商环境强引擎
发布日期: 2025-07-11 信息来源: 渭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渭滨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微单元改革”为切口,创新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将监测点作为政策落实的“传感器”、问题解决的“快响站”、政企沟通的“连心桥”,构建起“末梢触达+闭环处置+柔性服务”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打造具有渭滨特色的营商环境新模式。

一、构建立体化监测体系,实现问题发现“零盲区”

渭滨区突破传统监测模式,将监测触角延伸至市场主体最末梢,形成“制度+网络+机制”三位一体监测格局。出台《渭滨区营商环境监测点制度(试行)》《渭滨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试行)》,明确9条政商交往正面清单与6条负面行为禁区,以制度刚性规范监测工作边界,打造“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互动生态。在姜谭经开区监测点基础上,拓展设立个私协会监测点,将监督触角延伸至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末梢单元”,进一步扩展监测范围,构建了“规模企业+中小微主体+个体工商户”的全谱系监测网络,让监测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主体特征制定8类监督清单,涵盖政策执行“中梗阻”、执法监管“随意性”、服务效能“慢作为”等痛点领域,实现监测靶向精准化。创新建立“走访+座谈+线上”监测机制,每月开展“监测员入企”走访行动,实地采集诉求;每季度召开“政企面对面”纾困座谈会,集中会诊难题;依托“陕企通”平台建立24小时响应通道,实时收集诉求。累计选聘省、市、区级营商环境监督员、企业代表20余名,公开“监测点-监督员-纪委”三级联动举报热线,形成“区级领导包抓+服务专员对接+社会力量监督”的多元监测矩阵。

二、运行闭环化处置机制,实现问题解决“零时差”

渭滨区以“三张清单”为抓手,构建全流程清单管理、多层级协同攻坚、全链条监督问效的闭环处置机制。推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工作法,建立《助企纾困问题台账》,按“紧急程度+行业类别”分类汇总,明确责任部门、办结时限,实行“每周调度、半月通报”。创新“问题交办+问题承办+问题督办+领导调度”的“三办一调”机制,一般性问题由区政府办按职能分工交办职能部门,疑难问题提级至区级领导调度解决,涉纪问题由区纪委监委直查直办,高效解决省级重点项目聚瑞芯光电电力设备安装、西部传感器产业园职工通勤等难题。区纪委监委实行“嵌入式监督”,运用“组组”协同、“室组”联动等监督模式,对涉企问题线索跟踪处置,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9份,公开通报曝光5起典型问题,形成强力震慑。每季度开展“问题处置回头看”,现场反馈办理情况并征集参会企业代表意见建议,形成“流转-办结-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确保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度双达标。监测点运行至今,累计解决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领域梗阻问题60余件,问题解决率达100%。

三、创新柔性化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发展“零障碍”

渭滨区将“柔性治理、贴心服务”理念融入工作全过程,通过政策创新与流程再造,为企业提供“有温度”的发展环境。在市场监管、税务等领域推行“柔性执法”清单,实施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举措,减免企业罚款,鼓励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发展。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办理模式,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85、50和15个工作日以内,施工许可最快当日办结,审批效率提升70%。针对监测点反馈的“环评审批周期长”问题,试点开展“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改革,将审批时限从22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压缩幅度达77%,硕浦电气、西科境源等项目实现60日建成投产的“渭滨速度”。建立“管家式”服务体系,落实区级领导包抓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百名服务专员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机制,按需开展“点对点”定制服务,协调解决通力药玻燃气收费、双峰氧气产业升级厂房等具体问题,实现企业诉求快速响应。举行返乡招聘推介活动,发布招聘信息20余条,为6户企业推介岗位近300个。为5户企业推介3000余平方米闲置厂房,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同时,聚焦安全生产、环保等领域,扎实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协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30余项,隐患整改复查合格率达90%以上,企业环保合规率达10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