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10300-1161030201600521X6/2022-00027 | |
发布机构: 渭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22-08-05 |
名 称: 关于印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 |
有 效 性: 有效 | 文 号: 宝渭政办发〔2022〕34号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渭滨区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渭滨区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渭滨区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渭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5日
政策解读:关于印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渭滨区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陕西省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宝鸡市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持续改善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持续巩固“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任务。(具体目标待市上下达)。
二、突出重点难点,着力打好三场攻坚战
1.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细颗粒物污染,以秋冬季(10月一次年3月)为重点时段,持续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不断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开展传统产业聚集区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工业污染排放深度治理,进一步强化脱硫脱硝治理设施运维监管,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严控煤炭消费增长,持续做好冬季清洁取暖,深入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坚持联防联控、协同应对,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机制,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完善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体系,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
2.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精细管理。坚持提升能力、补齐短板,围绕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不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不达标等突出问题,开展简易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清理整顿和原辅材料达标情况检查,加快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推进油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管控。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企业非正常工况废气排放管控。加快推进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产业集群整治提升,全面提升行业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夏季臭氧污染区域联防联控。2022年力争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降。
3.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监管重点,持续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在用机动车管理,推动车辆全面达标排放,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持续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移动源应急管控。坚持源头防控,加快运输结构和车辆清洁化推进。坚持过程防控,突出重点用车企业清洁运输主体责任,健全重点企业用车管理制度;坚持协同防控,加强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部门联合监管和执法。2022年,运输结构、车辆结构清洁低碳程度明显提高,燃油质量持续改善。
三、聚焦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十个专项行动
(一)大力开展产业结构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4.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要求,严禁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建设。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产能,严禁新增化工园区。(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姜谭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镇街、姜谭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5.开展传统产业集群综合整治。重点针对铸造、包装印刷、家具、彩涂板、零部件制造、人造板等行业和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涉有机化工生产的企业,通过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2022年底前完成50%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区工信局、区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6.开展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回头看”。对照《陕西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开展工业炉窑全面排查,加大产能落后和不能稳定达标的工业炉窑淘汰力度。实施铸造等行业深度治理、提标改造。在重点行业实施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对脱硫、脱硝、除尘等治理设施工艺类型、处理能力、建设运行情况等开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对采用除尘脱硫一体化、简易碱法脱硫、简易氨法脱硫脱硝、湿法脱硝等低效治理技术,污染物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通过更换适宜高效治理工艺、提升现有治理设施工程质量、清洁能源替代、依法关停等方式实施分类整治。(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工信局配合)
7.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充分运用电量数据等技术强化规上企业常态化管理。全面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动态巩固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持续推进重点企业涉气固定污染源治理。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全流程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工信局、区发改局配合)
8.强化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对标绩效C级企业标准,强化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提高废气收集率。开展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专项整治,重点针对铸造等行业企业,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三)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9.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整治。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涂料、家具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提升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产品VOCs含量限值质量标准。加快推进家具制造、机械装备制造、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汽修等行业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源头替代力度。完成宝鸡好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十色凹版印刷有机废气深度治理。(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10.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整治。全面排查含挥发性有机物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敞开液面以及工艺过程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情况,对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限期完成整治任务。(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11.开展简易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清理整顿。对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以及非水溶性挥发性有机物废气采用单一喷淋吸收等治理技术且无法稳定达标的,要加快推进升级改造,确保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四)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12.加强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压减非电用煤。2022年全区规上工业非电力用煤量控制在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以内。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和农村生产生活电力、天然气、地热替代规模,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大力推广国6b车用汽油,停止销售国6a及以下标准汽油。(区发改局牵头,区工信局、区商务局配合)
13.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着力整合供热资源,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到2022年底,全区清洁取暖率达90%左右。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和“以气定改”的原则,加大民用和农业散煤替代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清洁取暖和平原地区散煤清零成效。(区发改局牵头,区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14.持续巩固锅炉综合整治成效。严格执行《陕西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1/1226-2018)。开展保留供暖锅炉和燃气锅炉全面排查,持续巩固35蒸吨/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成果。禁止新增35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15.推进农业领域清洁能源改造。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进一步加大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加工领域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巩固力度。(区农业农村局负责)
(五)全力推动运输结构优化保障专项行动
16.大力推动货物清洁运输。优化企业运输结构,场内禁止使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大力提升自有及外包运输车辆排放标准,深入实施绿色运输。推进重点用车企业安装门禁系统建设。(区发改局、区交通局、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强在用机动车管理。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开展集中使用地和停放地的入户检查。对燃气货车污染控制装置安装、尾气排放达标情况等开展执法行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模式,形成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对抽检排放超标的在用机动车,责令其限期维修。(生态环境分局牵头,渭滨交警大队、区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18.持续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持续开展国三及以下柴油车和燃气汽车(含场内车辆)淘汰工作。推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汽油车,鼓励国四及柴油汽车和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汽车淘汰更新。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I站)和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M站)的日常管理,符合强制报废情形的交有资质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按规定进行登记、拆解和销毁。(渭滨交警大队牵头,区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分局、区商务局配合)
19.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大力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出租车、网约车、公务用车、轻型环卫车辆等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推动交通枢纽、批发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工信局、区交通局牵头,区发改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商务局配合)
(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20.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管控,区域范围内禁止不符合第三阶段和在用机械排放标准三类限值机械使用。持续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制定年度抽检抽测计划,重点加强建设施工、工矿企业、市政交通、物流园区、铁路货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对部分机械进行排放测试比例不得低于20%。基本消除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住建局、区交通局、渭滨交警大队、区城管执法局配合)
21.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鼓励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具备条件的可更换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自2022年12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及以下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执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区工信局、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渭滨交警大队、区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大力开展扬尘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22.推进建筑施工扬尘精细化管控。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占比。强化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建立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施工扬尘防治体系。施工工地全面做到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密闭运输“6个100%”。5000平方米及以上施工工地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主管部门联网。加强施工扬尘监管执法,对问题严重的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区住建局牵头,区城管执法局、区林业局、区交通局配合)
核查渣土车密闭化改装改造,确保运输过程无扬尘、无遗漏、无抛洒,未达到改造升级要求的渣土车辆不得从事渣土运输活动。(渭滨交警大队负责)
23.强化道路扬尘管控。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加大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施工工地、物料堆场、渣土消纳场出入口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加强渣土车扬尘管理,推进渣土车车轮、底盘和车身高效冲洗,保持行驶途中全密闭,通过视频、车牌号识别、GPS定位跟踪手段,实行全过程监督。加强城市及周边道路两侧裸土、长期闲置土地绿化、硬化,对柴油货车临时停车场实施路面硬化。长距离的城市道路、市政、水利等线性工程进行分段施工。(区城管执法局牵头,区交通局、区水利局、渭滨交警大队配合)
24.加强物料堆场扬尘管控。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易产生扬尘物料堆放应采取苫盖等有效抑尘措施。加强砂石、石灰、土方、粉煤灰、矿石等粉粒类物料堆放场以及大型煤炭和矿石物料堆场扬尘管控,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严禁露天装卸作业和物料干法作业。(各镇街、姜谭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八)实施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25.强化露天焚烧管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全面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区农业农村局负责)
强化秸秆禁烧管控,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禁烧专项巡查。充分应用露天焚烧视频监控系统作用,确保零火点发生。对秸秆焚烧问题突出诱发重污染天气的,严肃追责问责。(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城管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6.严控烟花爆竹燃放。强化烟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管理,严格查处违规燃放、非法运输等行为。(公安分局、渭滨交警大队负责)
加强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开展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打非治违”,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区应急管理局负责)
强化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严格查处流动和占道销售烟花爆竹行为。(区城管执法局负责)
27.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拟开设餐饮服务的建筑应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城市建成区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保持稳定达标运行和定期维护,稳步推动实施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运行状态监控。加大油烟超标排放、违法露天烧烤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区城管执法局、区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种养结合一体化经营。稳步推进生猪、鸡等圈舍封闭管理,推进粪污输送、存储及处理设施封闭处理和废气治理。积极推进测土配方,优化肥料品种,推广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鼓励有机肥替代。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氨挥发排放。(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配合)
29.综合治理恶臭污染。开展化工、制药、工业涂装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防治综合治理;强化橡胶、塑料、食品加工等行业恶臭气体收集和治理;加大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等密闭收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脱臭措施。探索研究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粪污收集处理方式。(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配合)
(九)实施重点行业升级提标专项行动
30.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强力推进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扩大应急减排的实施范围,鼓励重点行业升级为A、B级绩效企业和引领性绩效企业,对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绩效分级试点工作。落实重点精准减排和绩效分级差异管控措施,将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到企业各生产工艺、生产环节、生产线,实现清单化管理。完成陕西长美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绩效升级。(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31.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根据市治霾办预警通知,及时启动应急管控措施,督促各行业领域严格落实夏季臭氧污染天气管控各项减排措施。严禁“一刀切”式停限产。做好重污染过程信息发布,积极争取企业和公众理解和支持。(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十)开展监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32.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第二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特别是中央通报的典型案例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加大整改督办力度,督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确保高质量整改到位。(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33.强化大气环境执法监管。围绕冬季PM2.5治理、夏季O3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针对重点行业企业、在重点时段开展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违法行为,定期通报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持铁腕治污、依法治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推动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持证排污管理,推广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急执法检查力度,加密执法检查频次,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实现科技执法、精准执法。(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公安分局配合)
34.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加大对无证排污和不按证排污企业检查处罚力度。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明确减排区域、减排行业和减排可行性技术,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35.加强煤质监管。加强供热等用煤单位煤炭质量监督检查。采暖季期间,每月组织开展煤质专项检查行动。依法打击违法销售散煤行为,对清洁取暖实施不稳定的地区,加密对散煤经销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劣质煤行为,确保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的散煤质量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要求。(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36.强化油品储运销质量监管。深入开展黑加油站点联合治理攻坚,开展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专项行动。(区商务局负责)
强化成品油质量管理,将汽油(含乙醇汽油)蒸气压指标作为汽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检验项目,严厉打击非法存储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用燃油行为。开展储油库、加油站、主要道路汽柴油和车用尿素抽检专项检查,实现年度全覆盖。(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组织开展储运销环节油气回收系统专项检查,实施车辆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检测,严厉查处在卸油、发油、运输、停泊过程中破坏汽车罐车密闭性的行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把蓝天保卫战放在重要位置,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有力有效的具体措施,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分解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数字化管理,确保年度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区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综合运用通报排名、预警、提醒、公开约谈等措施,督促各镇街各部门落实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区污防办负责)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省市大气专项资金,加大区级资金投入,做好大气储备库项目编制,重点支持涉气行业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和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等。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区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3.严格考核问责。将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全区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对考核不合格的镇街、部门,实施公开约谈等措施。对工作不力、责任不实、污染严重、问题突出的镇街、部门,由区污防办公开约谈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区污防办负责)
渭滨区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按照《宝鸡市碧水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2年底,渭河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水质保持优良。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卧龙寺桥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其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标准。1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嘉-清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二、重点工作
(一)深入打好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1.坚持问题导向实施达标治理。深入推进渭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和精准治理。紧盯渭河支流出境断面水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稳定达标。(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水利局、各镇街配合落实)
2.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完成渭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任务,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和“边排查、边整治”的路径,对存在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实施分类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坚持“边使用、边完善”原则,持续完善入河排污口数据库,积极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水利局、各镇街配合落实)
3.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按照《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排查,建立问题清单,整治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错漏混接问题。加强排水许可监管,对已进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工业企业进行排查、评估,经评估认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镇污水处理厂有效处理或可能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市政管网。2023年6月底前完成生活污水管网排查,2024年12月底前完成排水管网改造任务。(区住建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各镇街配合落实)
4.持续提升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等环境隐患排查治理,严防特殊天气及敏感时期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加强重点湖库及回水区富营养化预警及防控。按照《陕西省“十四五”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按市上统一部署,有效提升全区水环境风险防范水平。(区应急管理局、渭滨交警大队、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配合落实)
(二)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5.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深入推进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组织实施2022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巩固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区住建局、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配合落实)
6.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巩固整治成效。(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配合落实)
7.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沿渭重点地区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确保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按市上要求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区发改局、区工信局、生态环境分局、姜谭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8.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稳步提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快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市上下达行政村污水治理任务。(区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配合落实)
(三)实施“三水统筹”系统化治理
9.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水资源管理,2022年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78万立方米以内。逐步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重点河流湖库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建立健全重点河流流量监测机制,确保重要水文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不低于目标值。(区水利局负责)
10.加强水资源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杂用等优先使用再生水,不断提高矿区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用水。持续提高全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姜谭工业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开展水生态健康调查。开展渭河流域、湖库水生态健康调查与评估工作,开展区域重点河流、湖库水生态健康基础调查。(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牵头,各镇街配合落实)
(四)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水生态产品
12.深化饮用水水源保护。按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推进陕西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单一水源供水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建设,巩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推进不达标水源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供水安全。加快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任务,有序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及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牵头,各镇街配合落实)
13.积极打造美丽河湖。组织开展陕西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强化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推动形成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负责)
14.加强医疗废水监管。加快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高污染治理能力。2022年底前,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完成满足污水处理需求的设施建设。建成投运前要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应急收集设施(或化粪池)、临时性污水处理设施等,杜绝医疗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医疗机构应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按证排污,并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区卫健局、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构建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
15.实施“一断一策”精准治理。按照精准治污原则,根据区域、流域特征,实施1个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治理,进一步推动流域管理精细化,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配合落实)
16.落实流域区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按照“一河一策”,强化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渭河为重点,加强跨界水体协同治理。结合“十四五”水质目标要求,落实《宝鸡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地方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牵头,区财政局、各镇街配合落实)
17.深入开展“抓点示范”。继续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在流域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涉水重点行业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示范引领、创新治理模式。(生态环境分局、区水利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配合落实)
三、保障措施
18.强化组织领导。区级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要按照本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并报生态环境分局备案;每月5日前,向生态环境分局报送上月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生态环境分局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展不力的部门和镇街进行预警通报。2022年12月5日前,各镇街、各相关部门将碧水保卫战工作年度自查报告报生态环境分局。(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19.加强考核督察。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入河排污口监管,通过开展专项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将水污染防治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全区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各有关部门配合落实)
20.引导公众参与。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知识、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公众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强化各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全民“节水洁水”的良好氛围。(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街、各有关部门配合落实)
21.加强信息公开。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重点污染源、污染事故等信息以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排污单位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附件:1.渭滨区2022年度1个国控断面3个市考水质断面目标.pdf
渭滨区净土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
为打好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全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2年,全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持续巩固提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
1.严格控制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动态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单。(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二)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
2.严格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并落实防腐蚀、防渗漏等土壤污染防治具体措施。(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3.强化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深化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推动实施隐患问题整改,监督重点监管单位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4.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以及物料、污水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聚焦重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涉重金属无机化工等重点行业,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区发改局配合)
(三)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
5.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从严查处不合格肥料等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下田入地。(区市场监管局负责)
6.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依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持续巩固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果,不断健全和完善耕地土壤污染工作台账,细化明确区域内受污染耕地具体管控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生理阻隔、土壤调理等安全利用技术,探索建立安全利用技术和农作物推荐清单(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区发改局牵头,区市场监管局配合)
7.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根据土壤利用变更、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结果等,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调整结果报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送市农业农村、市生态环境部门,市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四)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8.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因地制宜适当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化解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与土地开发进度之间的矛盾。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管理和监管,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等报告抽查机制。(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9.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办理土地征收、收回、收购、土地供应以及改变土地用途等手续。依法应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风险评估而未开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块,以及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生态环境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
10.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要优化开发时序,防止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影响周边拟入住敏感人群。原则上,居住、学校、养老机构等用地应在毗邻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后再投入使用。(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生态环境分局配合)
11.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应及时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有关信息,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信息,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用途变更或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信息。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防止违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五)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
12.明确风险管控与修复重点。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污染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风险管控与修复。加强对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专项行动遗留地块的监管,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加强风险管控。(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13.强化风险管控与修复活动监管。加强污染土壤转运监管,防止转运污染土壤非法处置,严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针对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地块,强化后期管理。严格效果评估,确保实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目标。(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14.加强从业单位和个人信用管理。依法将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和违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系统。鼓励业主单位通过信用记录系统查询执业情况,优先选择水平高、信用好的单位和个人,推动从业单位提高水平和能力。(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15.推进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配合省上完成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分析及周边污染源调查评估,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16.探索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针对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非地质背景导致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因地制宜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或保持方案。配合省上做好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17.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控。统筹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防渗改造措施。探索开展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给区及供水单位周边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傍河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管控。(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18.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开展全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实施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生态环境分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19.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和监管责任,制定年度工作方案,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落实。(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各有关部门配合)
20.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区财政局负责)
2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制作挂图、视频、科普读物,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放映平台等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各有关部门配合)
22.强化督察考核。对存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等突出土壤环境问题的,视情进行约谈。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各镇、各有关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