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稳经济、促增收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有力有效,城乡居民收支稳步增长。
一、居民收入特点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速呈波动态势。2023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02元,同比增加2136元,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63元,较上年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4元,较上年增长8.4%。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5.1%、5.5%、5.4%、5.4%,增幅呈匀速波动态势。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2023年,渭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2年的2.33:1下降至2.2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三)四项收入持续发力,速度全面增长
1、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
2023年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526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60.5%,同比增长7.2%,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79.3%,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4.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6956元,同比增长6.8%,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285元,同比增长8.9%。
2、经营净收入增长回暖
2023年居民经营净收入人均4366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0.4%,同比增速4.0%,贡献率为7.8%,从前三季度的负增长扭为正增长。其中: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人均4525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人均3423元,同比增长5%。
3、财产净收入增速稳健
2023年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1633元,同比增长5.6%,占可支配收入的3.9%,贡献率为4%,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最小,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主要是红利收入和出租房屋收入这两项的拉动,它们在财产净收入中的占比为35%,是财产净收入的两大来源。其中: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1882元,同比增长4.9%,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164元,同比增长23.3%。
4、转移净收入增速稳步
2023年居民转移净收入人均10535元,同比增速1.8%,占可支配收入的25.2%,贡献率为8.9%。转移净收入主要是养老金、赡养收入、外出人员寄回带回收入和医疗费报销。其中: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人均12100元,同比增长1.3%,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人均1282元,同比增长10.4%。
二、居民消费特点
2023年,渭滨区围绕城市商圈提档升级,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推动消费持续增长。渭滨区2023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41元,较上年增长4.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67元,较上年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527元,较上年增长10.9%。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2023年,渭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4.14%,较2022年24.83%下降0.6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说明我区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注:恩格系数是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此系数越大,表示生活越贫困,反之,表示生活越富裕)
(二)居民消费八大支出均呈增长态势。 2023年,渭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均呈增长态势。
(三)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呈两位数增长。疫情结束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增长提供条件,长短途、周边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娱乐消费拉动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2023年,渭滨区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人均3472元,较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人均3724元,较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人均1982元,较上年增长15.6%。
三、期待关注的问题
(一)四大项收入中工资性占比最大。我区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也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只有工资性收入的稳步提高,才能有效提高我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有待提高。2023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虽然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但在绝对数上依然存在差距,而且有增大的趋势。
(三)居民收入结构仍需优化。从四项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合计占85.7%,仍需进一步优化四项收入结构,拓宽我区居民增收渠道。
(四)居民消费结构仍有调整空间。不断提高非食品消费比重,丰富消费类型,降低恩格尔系数任重道远。
四、居民增收建议
(一)多措并举提高工资性收入。一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困难人员兜底安置。二是改善营商环境,鼓励返乡创业,推出更多帮扶创业的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三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四是持续做好培训提质增效工作,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从而增加收入。
(二)多样化主导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一要持续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培育多样化农村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依托“互联网+” 和“三代”模式,推进农产品进城工程,建立健全供应链、运营服务、支撑保障等体系,帮助农村居民增收。二要稳定农资价格,对农资批发和零售价格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最高限价等措施,从而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三要推进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用好用活集体资产、资源,科学开展集体经营活动,让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集体增收红利。
(三)多维发力提高消费层次。一是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做好消费品保供稳价工作,让居民买得放心、买得舒心。二是鼓励多样消费,逐步提高交通、保健、居住、衣着等消费水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消费水平,提升幸福指数。